
9月27日 黑龍江日報要聞3版

缺人才、缺技術,嚴重制約了鄉村經濟發展。如何留下技術、培養人才,變“走馬觀花”為“下馬種花”?如今在全國各地建立的“科技小院”成為責任擔綱。
在龍江大地上,“科技小院”的師生們,“零距離、零時差、零費用、零門檻”地駐地服務“三農”,送技術、解難題、抓培訓,引導農民高產高效生產,促進增收致富。與此同時,“政產學研用”創新體系下,學子們也與田地里的莊稼一同茁壯成長,一項項創新科研、一篇篇師生論文,在“田字格”里成就。
近日,東北農業大學建立的10個“科技小院”喜獲國家支持建設。記者跟隨專家們的腳步,踏查“科技小院”如何帶領農民,探索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之路。
亮出“殺手锏”:
破解“卡脖子”問題
金秋9月,五常市龍鳳山鄉輝煌村的稻花香水稻試驗田里,稻浪滾滾,五常大米作為大米中的“愛馬仕”,香飄全國。然而,近年來,產量有限、易倒伏、香氣退化等問題,困擾著稻農和專家們。
一年前,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彭顯龍帶領師生在輝煌村建立的“黑龍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”獲國家批準建立,這更激勵他們針對“三大瓶頸”問題攻堅克難,不斷尋求最優解。9月8日,在學校正給學生上課的彭顯龍接到李哲求的電話:“一場大雨過后,水稻也沒倒伏!”
“通過近3年的研究,實施水肥優化管理,可以減少化肥使用10%,解決50%的倒伏問題;拔節前1周左右再噴施化控劑,還可促進增產10%以上?!迸盹@龍向記者介紹。
目前,龍鳳山鄉500多畝地都應用了此抗倒伏新技術,超1000畝地采用了單獨養分管理技術,農民每畝地可增收節支100元以上。
近年來,稻花香品種出現香氣退化和食味品質降低的狀況。對此,“科技小院”的師生們,日日夜夜堅守在田地和實驗室里,不斷完善著“解決方案”。經兩年研究,通過生物科技手段,增加了稻米香氣含量,并通過優化氮肥管理,降低了稻米中蛋白含量,顯著提高了稻米食味品質……
綠色“防控”:
防病要跟著“科技小院”學
在鐵力市滿江紅村的大地上,一眼望去,既無綠葉也無枯枝,這里被稱為全國“一村一品”平貝示范村,難道今年土地荒蕪了?
踏著腳下的黑土地,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張麗莉告訴記者:“寶貝,都在土里呢!”平貝,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潤肺、化痰止咳的作用。每年6月下種,第二年4月出芽,生長期只有60多天。上世紀50年代,鐵力人就開始人工種植平貝,在全國平貝市場占有較大份額??啥嗄赀B作導致病害和抗藥性日益嚴重,平貝產量和品質下降嚴重,這可愁壞了當地人。
基于此狀況,“黑龍江鐵力平貝科技小院”于去年9月獲國家批準建立,當地人翹首以盼地迎來了以張麗莉為首席專家的“科技小院”團隊。
張麗莉告訴記者:“進駐小院后,我們著力調研導致病蟲害的根本原因,發現主要為黑腐病和根腐病,以及葉斑病,有的地方存在多種病害同時感染的情況?!?/p>
病蟲害,被稱為農業第一“殺手”。為解決這一難題,“科技小院”在滿村紅貝平貝中藥材有限公司基地進行試驗,并針對合作社種植的300畝平貝進行病害綠色防控?!耙环矫嬷笇мr民對癥選藥、適時施用;另一方面建議將生物源農藥與化學農藥交替使用?!睆堺惱蛘f。
合作社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6月份平貝收獲后,與其他農戶一比,平貝鱗莖病害損失降低5%~10%。按產量6~8斤/平方米、15元/斤計算,增收達100萬元以上。鐵力鎮平貝種植面積在3000畝以上,僅此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,預計可為當地增收千萬元。
就地取“才”:
變“輸血”為“造血”
“50頭豬,死了大半……”王道江原是亞布力林場的一名普通職工,后轉型養豬。第一次養豬雖以失敗告終,但他并沒有放棄,去年年初,他參與了當地三家養殖合作社的經營管理,獲得了很好的收益,成為當地生態養豬的帶頭人。
亞布力林業局董事長任立權發現,很多養殖戶同王道江一樣,急需技術支持。于是2020年末,邀請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劉洪貴等專家,積極培訓養殖戶。
依托亞布力林業局有限公司,東北農業大學在青云林場內建立的“黑龍江亞布力生豬科技小院”,于去年9月獲國家批準建立。針對北方氣候寒冷,豬舍內高濕、空氣質量差等普遍性問題,以劉洪貴為首席專家的“科技小院”創建了北方寒區生豬特有的福利飼養模式及體系,大受養殖戶歡迎。
“我們不僅要送技術上門,更要就地取‘才’,變‘輸血’為‘造血’?!边@成了劉洪貴心中的執念。
于是,“科技小院”一方面在養殖基地進行科技養殖示范;另一方面,積極組織繁殖育種、營養、疾病防控及飼養管理等領域的專家,對養殖人員進行專業培訓。通過點對點、點對面的技術指導,實現了與養殖戶有效對接,打通了科技推廣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加之網絡授課,截至目前,已培訓超600人次。
在“科技小院”的現場指導及示范下,去年全鎮15個林場啟動了生豬養殖項目,創收近600萬元。此外,“科技小院”還針對2個養殖合作社,給予圈舍建設工藝及養殖技術管理指導,目前,生豬已接近出欄,預計可創收近300萬元。
熱愛“三農”:
在田間大地成就的文章更有價值
“科技小院”是一種集農業科技創新、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新模式,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生產一線,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,實現教書與育人、田間與課堂、理論與實踐、科研與推廣、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。
據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劉世英介紹,目前該校建設的10個“科技小院”,針對大豆、水稻、馬鈴薯、小漿果,以及生豬等種植、養殖產業提供服務。截至目前,已有21名研究生在各“科技小院”內開展科研活動。
劉佳俊是園藝專業的博士后。作為“科技小院”的成員,感觸頗深:“種地我們比不過農民,他們種了一輩子,靠的是經驗,但我們掌握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,二者融合,才能推動農業發展?!?/p>
“在田間大地成就的文章,更有價值?!眲⒑橘F告訴記者,“生豬科技小院”自成立以來,入駐研究生8人,團隊發表相關論文10篇,發明專利1項。
“科技小院”受到普遍點贊。彭顯龍表示:“‘科技小院’引領研究生們深入農業一線和產業前沿,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,得到的技術更有針對性。這不僅有理論到實踐的過程,更有示范推廣的意義。同時,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熱愛‘三農’意識,為鄉村振興建功立業?!?/p>